NEWS

企业要闻

陪伴父母
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常俊霞 时间:2018年1月17日 文字大小:【      

       家里最有学问的外公在三九中最冷的那天去世了,外公出过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古典故事信手拈来,这些都让我们这些晚辈崇拜不已,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逃脱生命的终结。在他去世前,母亲放下一切去陪伴,24小时不间断地给他翻身,给他喂水喂饭,陪他说话,就像他小时候照顾母亲那样。外公有4个子女,论学识论财富,母亲都是最不出色的那个,但是她不顾儿媳的反对,依然坚持自已的本心,陪外公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她觉得自已做的值得,做的问心无愧。
       母亲是在用行动给我们做榜样——陪伴父母。扪心自问,最近一次回家看父母是多少天以前的事情?一年中,我们又分配了多少时间去陪伴父母呢?父母年轻时,一直希望我们长大后有出息,事实上,我们“有出息”了,却离他们远了。特别是参加工作后,远嫁后,有孩子后,我们总以忙工作和孩子为由,不断地缩减着陪伴父母的时间。
       网上有这样一个陪伴父母的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11个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小时,也就是64天。
       看到这种算法时,我非常吃惊。想想一生的时间很长,陪伴父母的时间却只有有限的64天。突然觉得心酸,细想自已这10多年来,每年那有限的假期被会友、考试、旅游瓜分后,也只有三五天的时间在家里陪伴父母,去掉一半的睡觉时间,去掉一半刷微信看微博打电话的时间,真正陪父母吃饭和聊天的时间也就剩下一天了。
       每次回家,父亲嘴上埋怨我,这又给铁道部交“油费”了,脸上却笑的合不拢嘴。母亲会提前给我晒好被子,张罗很多我爱吃的食物,感觉我在家的日子,她都在忙前忙后,每次要离开的前一晚,她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来到我的房间,或是帮我盖被子,或是帮我送开水,或是送鞋子,或是想起来要说一句话,细想来,我离开家的前一晚,母亲应该是失眠的。
       在外工作生活的日子里,和母亲通电话,她都是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想让我回家,但她说出来的却是:照顾好孩子。你忙工作吧。
       每次想到这点,我心中总是充满了内疚感。父母总是在为子女着想,我们怎么就不能体谅父母的需求呢?马斯洛有五个需求层次: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父母已经不缺衣食,他们缺的是陪伴和情感 。
       前几天,一朋友向我抱怨,她乡下的婆婆把他们从新疆寄回老家的红枣免费送给同村婚嫁用。朋友觉得她自已吃倒也罢了,偏自已舍不得吃,却送给了别人。朋友带着孩子在城里读书,婆婆一个人在乡下生活。
       今天,儿子同学的妈妈也在念叨,她父亲每天去听免费的健康讲座,听几次就想买个3000多元的治疗仪,再听几次就想买个20000多元的床,她父亲退休后,女儿远嫁,他一个人生活。
       不管生活在乡下还是在城里,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点: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自生活。没错,这就是“空巢老人”。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近1.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40%以上过着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巣”生活,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朋友的婆婆把红枣送给村人,换的是邻居间的沟通往来;儿子同学的外公去听免费的健康讲座,图的是健康中心工作人员的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因此,不要再抱怨老人的行为糟蹋钱,那只是在用各种方式弥补我们不在他们身边陪伴的空缺和情感。他们的需求真的很少,哪怕只是虚假的关怀,他们也照单全收。
       几千年前,孟子把“孝”定义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自已的财力养活父母;第二个层次,是让父母受到尊重;第三个层次,自已的理念得到古今传承,自已的父母也得到赞扬。养活并陪伴父母只是孝顺的第一个层次,而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做到。
       父母一天一天的老去,他们越来越需要我们。请多给父母一些陪伴吧,就像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那样。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