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职工文苑

览千年历史风云 寻人生真理之路
               ——读《山居笔记》有感
来源:宁海施工局 作者:李云路 时间:2024年4月15日 文字大小:【      

他沐着风沙与雪尘伫立在阳关,跋涉在历史文化的苦涩旅途——那便是我在《阳关雪》中与余秋雨先生的初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裹挟着历史风尘的沉重与成熟,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在,随着先生的脚步,我轻轻用文学的墨砚叩开历史厚重的大门,拼凑一块块布满划痕的历史碎片,还原出一幅幅风尘滚滚的历史画卷,静听古代王朝的潮起潮落,近看中国文化的风云变迁,求索国家存亡与人生成败的恢宏真理。

我听见满族军队的战马嘶鸣,宣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我看见一个身着龙袍的青年踌躇满志地登上王座,接过康熙雍正留下的富庶繁华。一个山水宜人的避暑山庄静静的注视着大清帝国的钟鸣鼎食、雄姿英发,也默默的注视着暗角滋生的腐朽黑暗、落后衰败。十九世纪扑面而来,世界正在加速融为一体,而大清帝国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当西方的枪炮轰开清朝的国门,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剥,霉苔处处随着咸丰的死亡、慈禧的辛酉政变,避暑山庄也沉寂在了历史的硝烟中,看着他的王朝变得衰败不堪。我站在清澈湖水旁,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默然完结,他的生命便也拿来祭奠了这清代文化。余秋雨先生的叹息声传来,“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一个漫长王朝的背影消失在朔风中,而一个崭新的中国已经从滚滚风尘中坚强地站了起来。望着她背后默默耕耘奉献的领导者和人民,我突然对“盛衰天理,在于人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泱泱华夏的涅槃,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熔铸。脉搏的红色基因跃动着,我献身与祖国建设事业的理想也愈加清晰而坚定。

我拨开层层重叠的藤蔓密叶,走进静谧清幽的山林,听余秋雨先生讲述岳麓书院背后的悠长故事。我仿佛看到朱熹先生和张栻先生站在庭院中央周围坐满了前来听讲的学生,人多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阳光穿过叶隙将阴影和光点撒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庞,文明的细雨正为书院带来缱绻爱抚。但余秋雨先生又长长叹息一声,无数心胸狭隘的世俗小人的污言蔑语撕碎了书院的一方安谧。教师与学生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文明的庭院在狂风骤雨中坍塌陷落。我眼眶酸涩,心仿佛在滴血。回望几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又是一场摧残教育与文明的毁学风潮。老舍,傅雷,李达……一个个活跃在文化舞台上的伟大灵魂在世俗的暗潮中黯淡,他们死前是怎样地匍匐挣扎在绝望与痛苦的深渊之中,渴求着光,渴求着文明。我一直抱有长大后从事教育行业的理想,我承认当我看到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塑造会随着他肉身的灭亡而消散,一个时代的求学氛围会被历史逆流所蹂躏以至毁灭时,我是痛苦和迷茫的。“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它并非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是若没有文明与教育,我们的时代又会前进至今?孔夫子的思想闪烁着隽永的辉光,朱张讲学的美谈流传至今,愚昧到底是逆流,终究会被呼啸的历史文明所击退。我们所拥有的文明的书苑可以被破坏,但不能被夺走。即便是一个人的微弱火星,也可以为文明传递的火炬注入力量。我又豁然开朗了。这就是我坚定要贯彻一生的信念,我决心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仅仅三百多卷帙,无穷无尽的宝藏。余秋雨先生用他独特而敏锐的文化嗅觉和富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感慨。《流放者的土地》向我展示苦难中的高贵,《遥远的绝响》带我领略遗世独立者的高尚与孤独,《十万进士》为我细论我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苏东坡突围》教我读懂成熟与潇洒,《天涯故事》为我解答人生追逐的意义……从混沌的网络世界中挣扎出来,读《山居笔记》,仿佛洗去一身浮尘与铅华,“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油然而生。流连在壮丽的文段汉字中,我的三观更加完整,内心更加成熟,理想更加坚定,对历史与人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感触颇多,非贫瘠笔墨所能道尽。这样一本好书,带领我览千年历史风云,指引我寻人生真理之路。

【打印】【关闭】

上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