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
|
|||||
|
|||||
在“手机不离手,便知天下事”的时代洪流中,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占据了大众的业余生活,成为连接个体与世界的一座桥梁。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配乐,都仿佛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引领我们窥见他人的生活片段,感受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然而,在这看似无限延展的信息海洋里,我们所触及的,往往只是博主精心雕琢后的见解,是碎片化、片面化的世界一隅。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灵地图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因此而千差万别。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拾经典,便成了一种心灵的救赎,一种对深度思考的渴望。《活着》,这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诉说着对生命的渴望。上次翻开这本书,还是在大学的青葱岁月里,那时的我,或许更多的是在寻找故事中的情感共鸣,而如今,重读《活着》,却如同与一位老友重逢,每一次对话都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哲理与感悟。 余华,这位被网友戏称为“潦草小狗”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活着》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无常与坚韧,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审视生命的意义。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这个曾经风光无限、后来却跌落尘埃的角色,他的故事,是对“活着”二字最深刻的诠释。从富有的地主之子,到一贫如洗的赌徒,再到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孤独终老的老人,徐福贵的一生,是苦难与希望的交织,是绝望与坚持的并存。在他的世界里,“活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存状态,而是一种对生命责任的承担,是对现实给予的一切——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聊还是平庸——的接纳与忍受。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速消费信息,习惯了在短暂的刺激中寻找快感,却忘记了真正的成长与理解,往往需要时间与深度的对话。《活着》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活着,是为了那些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是为了那些微小而确切的幸福瞬间,是为了在风雨之后,依然能够怀揣希望,继续前行。 我们更需要像《活着》这样的经典作品,来引领我们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与余华的《活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缪的《局外人》,后者以一种超然的视角探讨了“活着”的荒诞与无意义,而《活着》则赋予了生命以深沉的重量和希望。两者虽角度不同,却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 每一次阅读《活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会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每一次重读中,绽放出新的光芒,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深邃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继续前行,去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活着”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伊敏】 |
|||||
【打印】【关闭】 |
|||||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企业文化理念宣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