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职工文苑

【入职感想】工地淬炼财务魂
来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公司 作者:胡毅 时间:2025年7月10日 文字大小:【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发烫的柏油路,蝉鸣撕扯着暑气。我怀揣着滚烫的青春,在轰轰烈烈的毕业季里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从“天府之国”成都的梧桐树下,到“鱼米之乡”杭州的西子湖畔;从发黄的青涩校服,到印着“中国电建”标志的笔挺工装,这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换,更是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熔炉的成人礼。当指尖第一次触碰到公司的墙面时,我听见梦想落地生根的声音。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盛峰书记的话如重锤击鼓:“青年人要怀有空杯心态,工地才是最好的大学。”这个说法让我醍醐灌顶。所谓“空杯”,不是否定过去的积累,而是将名校光环暂时折叠成行囊中的书签,心怀谦卑、懂得请教、脚踏实地。我不由地诘问自己:在课本上学过固定资产折旧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可知道项目里那台老设备的实际损耗该怎么跟老师傅核实用法年限?默写得出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公式,可知道仓库台账上那些“临期产品”该怎么折算成报表上的存货跌价准备?我想,这些鲜活的学问,不在论文里,而是在跑遍项目的脚步声里,在报销单上被反复核对的小数点后。只有在工地这一所扎根实践的“大学”学习后才能真正明白,会计的专业不是停留在公式与准则的纸面推演,而是要让每一个数字都贴合项目的实际脉搏。这时候,账本上的每一笔记录才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为项目把关、给团队托底的实在底气。

在财务新生座谈会中,王现刚总会计师以“目标—过程—结果”的成长体系告诉我们财务人员在当今数据化背景下应当如何去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其中“胡家窝棚战报”的例子让我记忆犹新:当年辽沈战役期间,朱德同志从一份看似寻常的战报里,敏锐捕捉到了关键信息。那份战报只简要记录了胡家窝棚地区的战斗情况,提及敌军番号、伤亡人数时,数字排布与往常略有不同。旁人只当是前线急报的仓促所致,朱德同志却盯着“某部日均消耗弹药量超出常规三倍”“俘虏中炊事兵比例异常偏高”这两组数据反复琢磨,很快判断出此处藏着敌军的指挥中枢。后续战况果然印证了这一判断,这份对战报细节的敏锐洞察,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这个故事让我豁然开朗:我们手中的财务报表和分录,何尝不是企业经营的“战报”?当管理费用突然攀升,当存货周转天数偏离轨道,当应收账款如顽疾般久治不愈,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脉搏、市场的呼吸,甚至是潜在的风险暗流。会计人员若只满足于“账平表对”,就相当于指挥员只看战报胜负,永远摸不透数字背后的“敌情”。我们应像朱德同志一样,从数据的褶皱里破译出“军情密码”,让账本成为企业的“千里眼”。

经过入职培训,我对公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些曾经只在手册上见过的“诚信、担当、共赢、感恩”,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化作了水电十二局人在江河峡谷间筑坝修渠的身影,是财务账本上每一笔数据背后“不偏不倚、精准严谨”的坚守。公司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进度表,而是财务数据与江河流量的共振——就像大坝要兼顾防洪与发电,我们的账本不仅要算清成本账,更要算好民生账。

我常默念那句关于人生的箴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愿我眼里永远有初升太阳撞碎晨雾的劲——带着钢钎凿开顽石的执着去学,揣着机械切开钢筋时的滚烫去做。让热忱不是嘴上的火苗,而是账本上每一笔一划里跳动的光。

我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待大坝立在江河之上,我可以拍着磨出毛边的裤腿说:我的青春,没辜负这方土地的嘱托,更没辜负与十二局并肩的时光。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