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
|||||
|
|||||
站在水电十二局的大门前,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踏进门厅,我清晰地感觉到——那满含着图书馆的晨光、实验室的灯火与毕业晚会歌声的青春,正被一种全新的人生叙事轻轻叩响。学生时代的坐标轴轰然移位,“水电人”这个沉甸甸的称谓落进心里,漾开一圈圈混杂着新奇、敬畏与使命感的涟漪。 在校园里,“国家基建”“大国工程”这些词汇更多是书本上的概念和新闻里的画面。选择水电十二局,是出于对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向往。入职伊始,公司展厅里那些巍峨的大坝、宏伟的电站模型,前辈们讲述的新安江水电站、白鹤滩等世纪工程的奋战故事,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建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不再是标语,而是变成了能触摸到的温度——那是混凝土养护期间的恒温,是钢构件焊接时的炽烈,是数万建设者手心的热意。央企制度墙上的流程图像精密的齿轮,每一道工序都咬合着责任与规范,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平台,更是能让理想生根的土壤。 然而,真正的“入职洗礼”是从抵达项目部开始的。当汽车驶离繁华都市,导航信号开始时断时续,窗外的霓虹逐渐稀释成星点、最后被连绵的绿彻底吞没,板房营地出现在峡谷褶皱里时,强烈的现实冲击感扑面而来。告别了便捷的外卖、舒适的宿舍和熟悉的校园环境。眼前是依山而建的板房、轰鸣的施工机械、略显单调的营地生活。夏日的酷暑炙烤着工地,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远离亲友的孤独感偶尔也会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袭来。这堂生动的“环境适应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水电建设者“四海为家、艰苦奋斗”精神背后的真实含义。 大学学到的力学公式、结构原理、施工技术,在宏大的施工现场变得无比鲜活。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走进工地,巨型挖掘机的铁臂正从头顶掠过,轰鸣声像闷雷滚过胸腔,脚下的土地随着机械的喘息微微震颤。我无比直观地意识到,书本知识只是基石,真正的学问在现场,在老师傅们布满老茧的手上,在每一个施工细节的把控里。安全两个字,在入职培训时还只是PPT上的黑体字,在工地现场变成了无处不在的警示标识、严格的安全交底和一丝不苟的操作规程。看到现场的安全员严肃认真的眼神,听到对任何微小隐患的零容忍态度,我意识到“安全是生命线”这句话不再是口号,而是必须刻入骨髓的生存法则和职业底线。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项目部的同事们迅速成为了最亲近的人。食堂里一起吃饭的热闹,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前辈的耐心指导,休息时同事们分享的家乡趣事,都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起的“战友情谊”,是项目生活最珍贵的馈赠之一。 从穿常服去上课到穿工装列队点名,从论文交付的弹性截止日期到安全检查必须卡准的时间表,心态的转变像钢筋锈蚀般缓慢却深刻。"准确无误"四个字,在工地上重达千斤。短短的时间,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从学生的相对自由散漫,到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时间节点和安全规范,心态上经历了从“被管理”到“自我约束”的转变。我逐步开始承担起一个岗位的责任,哪怕是最基础的工作,也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面对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及思乡之情,也曾有过短暂的迷茫和不适应。但看到身边同事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乐观,看到工程一寸寸推进,内心的那点迷茫就被什么东西撑破了,韧劲被一点点激发出来。于是,我学着调整心态,将困难视为成长的阶梯。参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让我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理解国情,理解“基建狂魔”背后的艰辛付出与心血汗水。这份经历,是任何书本和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入职水电十二局的初体验,是五味杂陈却又无比充实的。这里有理想照进现实的震撼与自豪,有环境带来的挑战与不适,有知识落地的兴奋与困惑,更有团队带来的温暖和在实践中成长的喜悦。我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象牙塔到山河间,褪去学士服换上工装的那一刻,就明白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未来要学的,是图纸上的参数,是脚手架上的平衡之道,是暴雨里的坚守之勇,也是与钢筋混凝土的相处哲学。 我将以汗水为墨,以山河为卷,书写青春华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水电人”,让自己深深扎进国家基建的地基里,在江河奔流处,听青春与时代的共振。这段充满挑战与荣光的旅程,我,已正式启航! |
|||||
【打印】【关闭】 |
|||||
上一条:
【入职感想】在江河之上,读懂奋斗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