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
|||||
|
|||||
七月的风带着夏末的热烈,也吹来了我职业生涯的崭新起点。从杭州的入职培训,到寺桥迎新座谈会的温暖相聚,再到如今正式上岗,短短十余天的经历,像一串珍珠,串联起我对“职场人”这个身份的初认知。 杭州的六天培训,是我褪去学生气的第一堂课。明亮的报告厅内,领导们用生动的案例拆解行业规范,用切实的数据向我们展现一个个奖项,那些曾经在课本上略显枯燥的专业术语,也慢慢地变得鲜活起来。五湖四海的新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从陌生的点头问候到课间的热烈讨论,我们分享着对未来的期待,也悄悄积攒着并肩前行的勇气。 培训结束后,寺桥的迎新座谈会像一场及时雨,驱散了我对未知岗位的忐忑。会议室里,领导们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反而如同家中长辈般与我们交谈。“施工员的成长,要脚踩泥土,更要心向阳光”,带领我的师傅在施工场地,仰头迎着太阳说出这段话时的样子令我印象深刻。同一科室的同事分享了自己的职场故事,有人说起第一次在工地处理突发状况的手忙脚乱,有人调侃自己从“小白”到“熟手”的蜕变历程。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经验之谈,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真切。 真正踏上工地的那一刻,新奇与困惑几乎同时涌上心头。头戴安全帽站在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钢筋的冷硬、混凝土的温热,构成了与校园截然不同的“感官世界”。第一次对照图纸核对钢筋间距时,我拿着卷尺反复测量却总与标准有偏差,额头的汗混着焦虑往下淌。身旁的老师傅看出了我的窘迫,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蹲下身手把手教我如何校准视线、如何避开视觉误差。“施工这行,眼要尖,手要稳,心要细”,风裹挟着他的声音穿过脚手架,清晰而有力。后来遇到模板支护的疑问、材料验收的流程,无论问哪位同事,他们总能放下手中的活计,掰开揉碎了讲给我听,那些沾满水泥的笔记本、画满标记的施工图纸,都是他们倾囊相授的见证。 这些天里,新领导的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第一次汇报工作时我不知从何说起,他却笑着递过一杯水:“慢慢来,我们都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同批入职的伙伴们同样贴心,午休时一起分享从家里带来的零食,下班路上聊聊各自的困惑,陌生感在一次次交谈中渐渐消融。 站在项目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正在拔地而起的建筑,我忽然明白:施工员的岗位,从来不是简单的“搬砖放线”。它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坚守,是用专业守护安全的责任,更是用匠心筑造未来的使命。新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伙伴的陪伴,都成了我脚下最坚实的土壤。 安全帽的系带勒出了新的印记,笔记本上的字迹从工整的理论摘抄,渐渐被带着泥点的施工笔记填满。这褪去的书生气,让我更好的坚守初心,让校园里的理想照进现实的土壤;这渐生的工匠心,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每一次请教、每一次实践中慢慢沉淀。这是一段崭新的征程,前路或许有风雨,或许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成长的可能。就像工地上那些正在生长的钢筋铁骨,我也会在这里扎根、蓄力,带着这份初入职的热忱与感动,一步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水电十二局人! |
|||||
【打印】【关闭】 |
|||||
上一条:
【入职感想】金沙江畔的青春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