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职工文苑

【入职感想】金沙江畔的青春坐标
来源:拉哇水电站大坝工程项目部 作者:谌志鹏 时间:2025年7月15日 文字大小:【      

电子签约完成的提示亮起,我与水电十二局的缘分就此连结。站在杭州总部通透明亮的大厅,玻璃幕墙外的阳光将身影拉长。图书馆的晨曦、实验室的灯光、毕业晚会的喧闹,忽然退向记忆的远方——一段以“水电人”为名的新旅程,即将在横断山脉海拔三千米之上铺展。

奔赴山河,是水电人无声的成人礼。飞机从江南水网上空飞过,降落在成都天府机场。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雕塑依然立在那里,航站楼流光溢彩,提醒着我这还属于繁华的城市。第二天继续飞行,穿越横断山脉时,窗外猛地出现连绵的雪山,峰顶覆盖着皑皑白雪。机舱里的提示灯亮了,告诉我脚下已是世界屋脊。稻城亚丁机场的空气稀薄,冷得刺骨,但我的目的地还在远方。

车子沿着318国道的发卡弯盘旋向上。窗外,地貌不断变换:稻城亚丁的海子清澈如碧玉,理塘毛垭大草原的金色草甸一直延伸到天边。四千米的海拔让每次呼吸都变得费力,在“世界高城”理塘短暂休息,我们继续向西行驶,当看到金沙江裹挟着泥沙,在深谷中奔流咆哮时,道路尽头终于出现了一片钢铁营地——彩钢板房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重型卡车的轰鸣日夜不停,是这片峡谷不变的声响。到了这里,日夜充斥耳边的,只有金沙江的怒吼和工地的震动,撞击着初到者的心。

我对于项目的真正理解,始于悬崖峭壁。在开班典礼上展开的卫星地图上,清晰标出了拉哇大坝的位置——这座建在金沙江干流上的巨型工程。设计高度239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将是“西电东送”的重要一环。直到“智能碾压系统”、“高精度变形监测”这些原本只在图纸上的专业术语变成眼前的现实,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型水电工程的复杂与精密。

第一次进入施工现场给我带来的震撼,仍在脑海中萦绕。安全帽带紧紧勒着下巴,崭新的反光背心很快就落满了灰。站在临时搭起的观景台上,脚下是百米深的悬崖,金沙江在谷底发出低沉的吼声。一辆满载渣土的自卸卡车轰鸣着从身边驶过,剧烈的震动从脚底直传全身——书本上的力学公式,此刻正被这百吨重的庞然大物实地验证着。安全员一声急促的喝止让人猛地停步,低头看去,几步开外就是毫无遮拦的深沟。“防止高坠”的警示牌瞬间带来刺骨的凉意。这一刻才真正明白,安全规程不再是纸上的条文,而是悬在生死之间维系生命的规则。

在高原上接受入职教育,首先学的就是安全知识。我们在缺氧的环境下进行应急演练,训练自己在头晕时也能保持清醒。技术研讨会上,“智能碾压轨迹控制系统”的屏幕上,压路机的行进路线正被实时调整。有一次,我亲眼看见质检员因为坝基上几毫米的平整度误差,坚决要求返工。我这才明白,“功成不必在我”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很多建设者用青春年华去建造大坝,甘愿默默付出的态度。

拉哇的夜风吹来雪山的寒气,教人不禁裹紧单薄的工服。电脑屏幕上,大坝的各项数据不断更新。在这里工作,能清晰感受到两种存在:自己急促的心跳,以及脚下山体深处,那正在浇筑、逐渐凝固的庞大混凝土结构。这座大坝建成后,将在未来为华东地区供电,也会在洪水来临时,成为保护下游的一道坚固屏障。

从钱塘江边到金沙江峡谷,这三千公里的距离,也是我从书本走向工地现场的距离。当我的第一份记录被放进工程档案时,前辈的话语也随之清晰起来:水电人的价值,不在热闹的地方,而在地下的工程里。每一组精确的数据,都是为了工程的质量;每一方压实的混凝土,都是立在江河边的安全保障。

金沙江的激流永无休止,像极了建设者奔走的脚步。雪山与峡谷默默注视着我,我的水电生涯,就在拉哇的晨光里,留下了第一个脚印。它坚实厚重,凝结着我的汗水,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