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
|||||
|
|||||
当片尾字幕在黑暗中缓缓升起,情绪涌向心头,心中思绪万千。《南京照相馆》用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将八十多年前的金陵往事重新冲洗出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面容在光影中苏醒,带着硝烟的气息叩击着每个观众的灵魂。 剧中摄影师老板颤抖着按下快门的镜头令人难忘,他对学徒说:“照片会褪色,但骨头里的劲儿不能褪。”这句台词像一枚图钉,将历史的痛感牢牢钉在现实的幕布上。1937年的南京城,照相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的全家福与街面上仓皇奔逃的人群形成残酷对照,镜头扫过破碎的相框时,我忽然读懂了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的深意 —— 那些在战火中坚持记录的摄影师,正是用胶片做铠甲的猛士。 镜头前的画面令人脊背发凉。侵华日军的刺刀还滴着血,已将南京百姓拽到镜头前 —— 幸存者眼里凝着尸山血海的恐惧,被刺刀逼着扬起嘴角。老人嘴唇哆嗦,孩童被按着头,女人的笑像揉皱的纸,每道纹路都藏着颤抖。日军举着相机狞笑,妄想用虚假影像掩盖烧杀抢掠的罪行。几步外的巷弄,方才假笑的士兵走向抱婴的妇人。婴儿的哭喊刺破谎言,士兵瞬间狰狞,夺过孩子狠狠掼在石板上。闷响后,只剩妇人撞碎在街道地上的尖叫。 这就是他们的 人性”:对人能砍头、剖腹、踏过三十万具尸体;见流浪狗瘸着腿从尸堆钻出,却会蹲身递出半块饼干,小心翼翼如捧珍宝,与摔婴时的狠戾判若两人。这荒诞对比藏着刺骨讽刺。他们懂怜悯,却只给畜生,对同类露出獠牙。南京焦土无声控诉,这群刽子手用虚伪与残暴,在历史刻下永不磨灭的耻辱。 剧中有个细节让全场屏息:摄影师在的微光里,用显影液在衬衣上拓印底片。当那些模糊的影像在布料上慢慢浮现,仿佛整个民族的记忆都在黑暗中显影。这让我想起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看到玻璃柜里陈列的泛黄照片,讲解员说:“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不屈的灵魂。”现在的南京街头,新开的网红照相馆里,年轻人穿着民国服饰拍照打卡,镜头里的眉眼间,依然能找到老照片里的风骨。过去,照片承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如今,照片成为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传承,尽管时代不同,但那份对历史的铭记与敬意从未改变。 走出影院时,恍惚暮色中的紫金山轮廓分明。忽然明白,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我们看见:那些在照片里凝固的瞬间,从未真正远去。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日的我们站在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里,更要将照片里的精神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当快门再次按下,镜头里不仅有城市的繁华,更有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曾经的南京,遭受战火洗礼,满目疮痍;如今的南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沉重的历史,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拼搏。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