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念
|
|||||
|
|||||
九十余载光阴流转,白山黑水间的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钟声依然在每一个九月十八日准时敲响,沉重而悲怆。1931年的那个秋夜,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地顷刻间陷入血火深渊,这是一个民族的受难日,更是国家记忆深处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当我们以今日之目光回望那段暗夜,所见不仅是国耻与苦难,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屈辱中的觉醒,在血火中的涅槃。 事变之夜,沈阳北大营的枪声撕裂了和平的假象,装备精良的关东军以荒唐借口发动进攻,而当时所采取的政策使东北军民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在短短四个月零十八天内,相当于日本国土三倍多的东北全境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尤为痛心的是,这批侵略者竟是以我们的资源豢养的狼——据记载,许多将士虽心怀热血却不得不放下武器,这种深重的无奈与屈辱成为一代人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铁蹄下的东北沦为人间地狱,日军占领后迅速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实施严酷的殖民统治。他们不仅肆意掠夺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强行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从根源上瓦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从东北掠走的煤炭、钢铁、粮食等资源数量惊人,难以估量,而留给这片土地的,却是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与浸透血泪的记忆。平顶山惨案中三百余名无辜百姓遭集体屠杀,731部队的活体实验罪行,煤矿万人坑中累累白骨……这些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至今仍在无声而深刻地控诉着侵略者犯下的反人类罪恶。 然而,正是在这片深重的黑暗之中,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九一八”事变,如同一曲悲壮的序章,唤醒了沉睡的国人,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第一面抗日旗帜毅然举起,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不倒的长城。杨靖宇将军于冰天雪地中孤身周旋,弹尽粮绝仍以棉絮草根为食,最终壮烈殉国;赵一曼女士身受酷刑而志不屈挠,临刑前留下的家书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冷云等八位女战士誓死不降、毅然投江……这些英勇无畏的事迹,如同黑夜中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整个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 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过去,更在于照亮未来。“九一八”所留下的,不仅是屈辱与伤痛的家国记忆,更是一份深刻的历史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方能自立。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坚实的民族凝聚力,即使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也难免遭受外来欺侮。正是这份刻骨之痛,让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必须将国家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依靠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和平与发展虽是主流,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纪念“九一八”,就是要让历史记忆成为民族基因的一部分,让警钟长鸣于心。这种纪念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不是沉溺过去,而是从苦难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明白,民族尊严来之不易,国家安宁需要守护。 九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不再是当年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但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历史意识。当防空警报再次响彻神州上空,那穿透时空的嘶鸣不仅在悼念逝去的生命,更在唤醒每一个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感。纪念的意义不在于仪式的隆重,而在于精神的传承;缅怀的价值不在于悲伤的深度,而在于前行的决心。 血色黎明中的苦难已化为民族记忆的永恒烙印,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在这片曾经饱受蹂躏的土地上,现在升起着民族复兴的希望曙光。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和平;唯有不忘来路,才能走好前路。这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也是对未来最美的期许。九一八的记忆应当如同长明之火,永远燃烧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中,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直至达到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
|||||
【打印】【关闭】 |
|||||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企业文化理念宣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