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企业理念

不敢忘的“731”
               ——电影《731》观后感
来源: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吴亦佳 时间:2025年9月30日 文字大小:【      

当电影开场,银幕亮起,“731”三个数字如血色烙印刺入眼帘,整个空间陷入寂静。这不是普通的沉默,而是一个民族集体面对伤痛记忆时的肃穆——我们即将触碰的,是深埋于国土之下、至今仍在隐隐作痛的历史神经。

影片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当地小贩王永章等人被强行抓入“特设监狱”,侵华日军以“配合健康检查与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欺骗他们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鼠疫细菌实验等极端折磨的故事。电影的前半小时,用了一定篇幅交代王永章这个角色,在被日军逮捕前,他曾看到报道抗日传奇英雄王子阳的报纸,作为小人物的他十分崇拜。在监狱中,日寇让他担任类似“牢头”的小管理职务,他借着可以给各牢房送食物的便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狱友。电影也随着他的视角,看到731部队的一项项暴行。面对大量被欺骗、被迫害、最后成为人体实验品死去又被焚烧的狱友,王永章决定“做一次英雄”。他利用在监狱各处收集到的情报,发现日寇在某一节日当天的监狱管理上将会有松懈之处,决定利用这一难得时机带领狱友越狱逃出魔窟。但当付出重大牺牲后,“越狱”的他们发现,前方等待他们的竟然是日寇早已布下的陷阱。

电影整体并未刻意渲染视觉冲击,却以近乎文献式的冷静,呈现了那座冰天雪地中的“死亡工厂”。令我震颤的,不是直观的残暴,而是体制化的恶。穿白大褂的“学者”像记录标本般写下数据,而所谓的“实验体”,是一个个有名字、有故事、会害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某个人的儿女、某个孩子的父母。当他们被剥夺名字成为“马路大”时,也被剥夺了被记忆的权利。这些画面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曾经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它们如同一记记重锤,叩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痛彻体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也更深刻缅怀那些在黑暗中逝去的同胞。

电影结局,没有人活着跑出来。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在731部队的暴行现场,又有多少人逃过了这残忍的暴行?《731》不提供慰藉,也不给予廉价的娱乐,它更像一面镜子,带着我们去凝视深渊。

此次观影像一次精神的淬火。真正的铭记不是延续伤痛,而是捍卫真相,只有勇敢凝视黑暗,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走出影院,城市华灯初上。这看似寻常的夜晚,却是多少同胞永远无法见到的黎明。我们将带着这份比愤怒更持久、比悲伤更深沉的领悟,在各自的岗位上点亮微光。因为最好的传承,不是活在过去里,而是让今天的一切,配得上那些被冻结在寒冬里的渴望。

【打印】【关闭】

上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