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闻
|
|||||
|
|||||
近年来,水电十二局所属混凝土外加剂厂(以下简称“混凝土外加剂厂”)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构建防裂技术生态体系。2020年至2024年,VF防裂剂与玄武岩纤维双掺防裂技术在浙江宁海抽蓄电站、浙江缙云抽蓄电站、浙江开化水库等重点项目屡创佳绩,其中,开化水库成功打造了“无缝面板”示范工程。 和煦春风生机旺,抽蓄建设正当时。混凝土外加剂厂秉承“干得要漂亮,‘干’得要无痕”的理念,近期将双掺防裂技术同时应用在浙江衢江、安徽桐城、浙江天台等重点工程,力争打造“无缝面板”新范式,为抽水蓄能行业树立了耐久性工程新标杆。 创新组合破解混凝土浇筑难题 作为浙江省重点能源工程,衢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期紧迫、任务繁重,面临大面积混凝土温差应力、地下结构抗渗及复杂地质裂缝三大挑战。 为满足工程进度需求,混凝土外加剂厂迅速组织人员力量,全力保障VF防裂剂和玄武岩纤维的供应。在混凝土浇筑阶段,技术骨干、值班人员和工人师傅们轮流坚守现场,严格把控生产关。 混凝土外加剂厂创新采用双掺防裂技术,通过科学配比实现混凝土性能全面升级,形成了“微膨胀补偿收缩+纤维拉结增韧”双重防护体系。防裂剂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填充毛细孔隙以提升密实度,玄武岩纤维则通过桥接效应,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拉伸值可提升20%。 该方案成功应用于该电站下水库面板等关键部位,有效防止了裂缝的产生,提升了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工程耐久性打下坚实基础。 组合技术突破复杂地质耐久性瓶颈 在江淮丘陵的褶皱山脉间,安徽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施工进入攻坚期,百米大坝与地下洞室群建设争分夺秒。混凝土外加剂厂各部门紧密协作、增加生产班次,全力提升防裂剂产量。 面对地层结构复杂、岩石应力不均的世界级挑战,混凝土外加剂厂通过双掺防裂技术,为混凝土结构穿上隐形“金钟罩”。在大坝面板、地下厂房的基础、墙壁和顶部以及输水隧洞的衬砌部位,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裂缝。 “这些看不见的外加剂,实则是工程质量的‘定海神针’。它们通过改变混凝土内部结构,将裂缝‘扼杀’在摇篮中,让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百年工程成为可能。”一位施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如是说道。 低碳防裂组合破解高水头工程防渗难题 在浙江天台百丈漈峡谷间——国内单机容量最大、额定水头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各个工作面呈现一片大干快干的繁忙景象。 为确保双掺技术顺利应用,混凝土外加剂厂开启全员“战斗”模式,确保材料供应稳定。浇筑时,技术人员扎根现场,与施工团队紧密配合,根据天气与温度变化,实时调整浇筑方案,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质量的细节。 针对大坝面板面临的700米级水头压力与日均15℃剧烈温差挑战,混凝土外加剂厂首次采用低热硅酸盐水泥与双掺防裂技术的组合,成功打造行业首个低热水泥堆石坝面板工程,力争实现百米面板零裂缝的目标。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攻克了高水头工程防裂难题,更通过“预防性材料+智能化工艺”双轮驱动,为抽水蓄能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耐久性解决方案。 面对“双碳”战略的机遇,水电十二局所属混凝土外加剂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预防性材料+智能化工艺”为核心,推动行业向“高耐久、低维护”转型。当前,混凝土外加剂厂正积极拓展自修复混凝土、低碳胶凝材料等前沿领域,力争在重大项目应用中实现新突破。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当清洁能源的浪潮奔涌向前,水电十二局的双掺防裂技术如同精密的“工程免疫系统”,守护每一寸混凝土的耐久性,支撑着国之重器的百年大计。
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大坝面板
浙江开化水库大坝面板 【责任编辑:周磊】 |
|||||
【打印】【关闭】 |
|||||
下一条:
盛峰赴北京开展系列商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