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企业要闻

深耕水利二十载 筑梦青山守初心
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周倩倩 摄影作者:周倩倩 时间:2025年8月4日 文字大小:【      

在桂北群山之中,灌阳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清晨一大早,一个身影已出现在施工现场,安全帽下的目光锐利而专注,正在仔细检查着设备运行和施工进度,他就是项目执行经理武兴彪。

从黄土高原到南海之滨,从南水北调到抽蓄电站,这位有着二十年水利工程经验的“老水利人”,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匠心筑就精品,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

从测量员到管理者: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2005年的盛夏,刚从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的武兴彪背着行囊走进中国水电十二局,开启了他的水利生涯。

“当时啥也不懂,就抱着学本事的念头,跟着师傅们泡在工地上.......”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日子,他眼中闪着朴实的光芒。

在舟山钓梁促围工程的海滩上,烈日炎炎下,他汗流浃背地学习测量技术,皮肤被晒得黝黑如铁;在江西德兴金矿尾矿库项目,他不顾泥泞,坚定地布设测量控制点,泥浆沾满了裤腿,他却浑然不觉,依旧专注如初。短短一年间,他辗转三个项目,从技术小白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测量任务的“准能手”。

2006年,武兴彪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以测量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他深知,测量数据是工程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寒冬腊月,华北平原银装素裹,全站仪的镜头常被霜花覆盖。面对严寒与压力,武兴彪率领测量团队,不畏艰难,白天穿梭于工地间进行测量,夜晚则埋头于数据核算,精益求精。

“那段日子每天步行超过两万步,晚上还要复核数据到深夜,但看着测量成果一次次通过验收,心里比啥都甜。”凭着这股较真劲儿,他负责的标段测量精度名列前茅,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创新破难题:在攻坚中彰显担当

2013年,武兴彪调入分局技术科,从零开始学习投标技术标编写,先后参与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钱塘江中上游衢江(金华段)航运发电工程姚家、游埠枢纽工程的投标阶段技术标编写。

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对照规范细细斟酌,结合工程实际,巧妙融入创新元素,最终参与编制的技术标凭借高可行性和创新性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为企业赢得了关键项目。

2014年,武兴彪先后参与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绍兴±800千伏换流站场平项目建设。在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土建主体工程C2标(下水库工程)项目部支援期间,他参与测量与工程管理工作。

面对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温多雨的气候,他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施工方法,与技术团队紧密合作,集思广益,最终研发出了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施工工艺,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在浙江绍兴±800千伏换流站场平项目部,他担任工程管理副科长兼技术质检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高标准要求。

武兴彪不仅是工地上的技术中坚,以其精湛的技术引领团队前行,更是党员活动的先锋力量和工会活动的热心组织者。“他就像工地上的‘暖心大哥’,总能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 一位老同事回忆道。

身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将党群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先后荣获公司2017年“先进生产(工作)者”、2007年“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

用初心守使命:在奉献中诠释责任

二十年来,武兴彪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如今,年届不惑的他肩负起灌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他的眼神中充满期待。“抽水蓄能电站是清洁能源的‘稳定器’,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是水利人的荣幸。”从测量员到项目负责人,从青涩学子到行业骨干,他始终保持着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与敬畏。

2025年2月,灌阳抽蓄项目开工时,武兴彪是第一个进驻现场的管理人员。

彼时的灌阳新圩镇群山环绕,除了几条泥泞的山路,几乎找不到平整的地块。为了协调征地拆迁、精心规划施工便道,他白天在烈日下穿梭于崎岖山路,汗水浸透衣衫;夜晚则埋头于昏黄的灯光下,仔细核对每一份图纸,直至夜深人静,依旧忙碌不息。

当妻子带着女儿来探望时,看着他晒得黝黑的皮肤和磨破的手掌,红了眼眶:“家里不用你操心,可你也得顾着自己啊。”武兴彪轻轻地把女儿抱起,旋转了一圈,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笑道:“等电站建成,灯光璀璨之时,爸爸一定带你来看这神奇的‘会抽水的水库’,让你亲眼见证爸爸的劳动成果。”

电站的建设,处处是“硬骨头”。上水库导流洞全长959米,要穿过4条断层破碎带,地质复杂,岩石完整性极差,为了尽快攻克这些难题,项目营地的板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武兴彪办公室的灯,经常是工地最后熄灭的那一盏。”现场的施工员说,“他总说,抽水蓄能电站是百年工程,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埋下隐患,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写满批注的《抽水蓄能电站施工规范》。“规范是底线,但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得灵活应对。”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他每周组织技术骨干讨论难题,把会议室搬到作业面。

项目同事都说,武兴彪有个“特异功能”,能记住工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上水库的坝轴线长408米,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段的地质情况;输水系统的竖井深度59米,他清楚每一层的开挖进度。

“不是记性好,是走的次数多了,心里自然有本账。”他常说,项目负责人就像“大家长”,得对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才能让工程稳稳当当推进。

夕阳西下,工地的灯光次第亮起,如同撒在山间的星辰。武兴彪的身影还在工地上穿梭,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朝着那片即将被光明点亮的深山,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周磊】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