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企业要闻

六载工程路,“人形AI”的成长史
来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公司 作者:李鑫、朱希 摄影作者:李鑫 时间:2025年8月13日 文字大小:【      

每一座丰碑的铸就,始于最基础的代码指令;每一股推动进步的力量,核心引擎是永不满足的求知欲。

在六年的基层“运行环境”中,面对一个个复杂的“项目任务”,邹灿——这位扎根一线的项目总工程师,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人形AI”,以汗水为“能量”,以钻研为“算法”,驱动着专利、科研成果与优质工程的高质量“输出”。

“人形AI”的学习速率

2018年的风,还带着大学校园的青衿气息,邹灿怀揣对未来的憧憬,踩着飞云江的涛声,在瑞安飞云江项目落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枚足印。

水利工程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其复杂多变的特性,让这位土木专业出身的“新兵”感到既新奇又充满挑战。防洪、水文监测、沉降观测……这些陌生的辞章在纸间流转,像群星在夜空铺展未知的图谱。邹灿意识到,自己必须高速运转起来迅速进入学习模式。

“小伙子一点架子没有,眼里有光,心里装着学问哩!”这是一线工人师傅对他的评价。

为迅速掌握防洪治理工程的建设模式,他像颗钉子似的扎在工地上,向前辈学、向师父学、向一线工人学。从原始地形测量开始,日复一日,邹灿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与汗流浃背的施工者们倾心交流,话语在机器的轰鸣中碰撞、交融。在此过程中,他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现场施工管理水平也不断上升。短短三个月时间,不过是江水漫过滩涂的数次涨落,从测量技术到施工工序、从材料核销到质量管理,他已然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现场管理专家。

在飞云江项目的半年时间,邹灿参与了6个分部工程,评定了近300份单元资料,在严格把控工序质量关的同时,践行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

参加工作后的2000多个昼夜交替,邹灿从未停下攀登的步伐。在日常工作之余,他专注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非开挖超长距离多管定向拖拉关键技术》获2023年度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而这仅仅是他成就的一角。

自踏入水利水电行业,他身后已然铺就一条闪光的轨迹:2项公司科技进步奖,5项公司级工法,1项集团工法,7项专利,2项QC成果获电力建设质量管理活动三等奖……

满载荣誉的背后,是他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2024年,邹灿成功考取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时,大家都很惊讶,自项目破土动工,他几时有过空闲时间可以学习?

时间,对于邹灿来说永远是一个可以不断细分规划的概念。项目上分配的任务,他总是能迅速响应,即刻行动,并在一周内优化完善,把每一个时间节点当成“DDL”。白天没有学习的时间,他就晚上学。办公室的灯有时凌晨2点还亮着,宛如茫茫夜色中的孤舟渔火,映照着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在灯光的摇曳中更显专注与执着。

对此,邹灿只是平静地说:“我多做一点,其他人就能更轻松一点;我多学一点,工程就能更精进一点。”

“人形AI”的迭代升级

6年光阴,辗转6个项目的邹灿,堪称工程领域的“人形AI”,在项目的辗转迁徙间、在实践的烈火熔炉里,以惊人的速率进行着“自我迭代”。每一次蜕变,都将他推得更高、更远。

2020年,邹灿来到广汉市第二水厂工程任技术主管。这是他第一次主持部门工作,作为刚刚工作一年多的小伙子,对于如何做好工程管理,还有些生涩。这一次,他启动了“AI超强规划模式”。

“和邹灿一起干活很幸福,今天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节点都清清楚楚。”侯瑞锋说道。

在邹灿的精心管理下,今天该凿哪块石,明日需焊哪道缝,节点清晰如星辰坐标。这逻辑分明、秩序井然的施工程序背后,是邹灿对进度、质量的深思熟虑与精密布局。

结合项目实际,他熟练运用P3、P6、Project、CAD等数字时代的罗盘与刻刀,精心雕琢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各类施工方案及详尽的进度计划,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无误。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广汉市第二水厂项目荣获电建集团优质工程奖。

2024年,邹灿担任项目总工程师,从主管一个部门到全面负责技术质量工作。自此,办公室的灯光亮得更早了,桌上的图纸堆叠如山,边缘被手指摩挲得发卷。

对职工,他认真负责;对自己,他一丝不苟。在他严谨工作态度的带动下,2024年他组织编制的顶管专项施工方案、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150吨履带吊安拆方案在专家审视的目光下,竟如行云流水般一次通过!质量评定的账册紧随工程进展,宛如现场的心跳,每一次跳动都记录着质量的坚守与提升。

他还组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焊接大比武”等活动,专家授业解惑、焊花飞溅争锋,项目质量的筋骨,在这一场场淬炼中日益强韧。2024年6月,中电建路桥集团总承包部质量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的荣誉,花落此间。

翻开邹灿的工作日志,工作计划已经罗列到20多条,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日复一日辛勤工作的痕迹。

“灿总,今天现场有迎检”“灿总,今天危大工程需要技术指导”……

每当电话铃声响起,他总是条件反射般抓起那双沾满泥土的劳保鞋,毫不犹豫地套上,随后便如离弦之箭般赶到现场。

“工地战线长,环境复杂,鞋底厚一点才耐穿。”话语朴实如夯土,藏着的,却是他的赤子之心与如山之责。

“人形AI”的浪漫情怀

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打折扣的工作质量。在同事们眼中,邹灿是不折不扣的“卷王”,仿佛一台不知停歇的“工作机器”,永远充满能量。然而,在妻子眼中,他却是一个照顾不好自己的“笨蛋”。

在广汉市第二水厂项目工作时,邹灿结识了妻子李敏。2022年10月的一个晚上,正准备下班的邹灿接到现场打来的电话。

“邹工,今天现场有关键工序,我们没底,得靠你来掌掌舵!”

接到电话的他应声而动,单衣薄衫的身影便融入了工地的夜色。器械的冰冷触感,仪表盘跳动的数据,完全攫住了他的心神。夜,在专注的凝视与笔尖的沙沙声中,被遗忘了刻度。从20点到凌晨4点,寒气浸骨。当李敏心急如焚地揣着御寒外套匆匆赶到现场时,映入眼帘的,是寒风中那个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他的嘴唇已被冻得发紫,却依然像一棵松树般牢牢钉在岗位上,不肯离去。

2023年,相恋3年的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24年,邹灿到边远地区工作,心疼丈夫的李敏选择来陪伴他,她说:“对于自己,他总是很严苛。我想离他近一点,彼此能更好照应。”

然而,这个对工程数据锱铢必较的人,却会默默记下妻子随口提起的一本书,或是她喜爱的点心,下次进城时,那本书或那盒点心总会“意外”地出现在她面前。他以工程师特有的严谨,将她的点滴喜好一一记录在“项目清单”中,这份笨拙的关怀,却是温暖人心。

进入新项目后,邹灿的工作依然繁忙。他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而李敏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为他整理衣物,在深夜为他递上一杯热茶。有一次,邹灿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回到住处时已疲惫不堪。面对妻子满是担忧的眼眸,邹灿疲惫地扯出一抹坦然的微笑,轻声说道:“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2018年公司“优秀共青团员”,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3年获评分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2024年浙江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名师高徒”……纷至沓来的荣誉,是他用实诚功夫换来的证明。工作时的那股拼劲、淌下的每滴汗,都结出了实在的果。

每个工地的钢筋水泥里,都藏着时代的脚印。就算是颗石子,也得在时代发展的路上硌出自己的印子。邹灿揣着土木人最本真的念想——下多少力气,就得到多少收获。

时至今日,他手中的笔还在记录新的数据,他脚下的路基正托举着更远的路程,而那些被工程图纸浸润的日子,终将在时光里长成不倒的丰碑。

责任编辑:周磊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