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闻
|
|||||
|
|||||
潮起潮落,见证着江河奔涌的壮阔;薪火相传,赓续着水利人的坚守与担当。 在浙江东阳的青山碧水间,有这样一位青年党员,他从象牙塔中走来,远离灯红酒绿的繁华,将满腔热忱倾注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以工地为家,在水利一线破解技术难题,用实干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就是水电十二局东阳市石马潭水库项目的技术副总工黄连能。 数智搭建展创新,精准赋能提管理 在浙中大地蜿蜒的群山间,一座实现“水润东阳”的关键工程——石马潭水库正拔地而起。这项承载着40.6亿元国家战略投资的“十四五”重点工程,不仅是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的璀璨明珠,更是东阳江水系治理的关键落子。 黄连能,这位项目技术副总工,将一身心血倾注于技术领域,多年深耕如匠人雕琢玉器:公司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3次分公司先进个人荣誉,皆是他默默耕耘的回响。但他并未止步于自我的精进,而是如同沉稳的船长,带领团队摘取公司首届BIM技术应用技能竞赛团体赛三等奖、“五小”创新成果二等奖、分公司提质增效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如今,他站在石马潭项目的潮头,再度化身治水先锋,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既握紧项目罗盘,又不乏与时俱进的破浪之思。 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面对工程技术办公室青年员工占比较多的实际情况,黄连能创新采用“导师带徒+分段攻坚”的工作模式,将施工组织设计、大坝开挖等关键方案以及施工蓝图会审分解为若干技术模块。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协调能力,以“专业引领+精准赋能”的管理模式,系统性地推动全员管理,实现项目管理效能稳步提升。 谈到工程技术,黄连能目光灼灼、掷地有声:“现代水利工程离不开技术创新!” 而他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理念。 他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联合数建中心搭建BIM三维施工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大坝碾压遍数、温度等关键参数,实现了工程建设的数字化、可视化管控。同时,为了顺利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创优工作,围绕面板堆石坝施工全过程开展系统性技术梳理与调研,黄连能带头组织项目部全体技术人员开展“我为科技献一策”活动,在项目部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不仅显著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更将项目的科研与技术工作推进至新高度。 由他主导的施工蓝图的改设,每一处都凝结着他的匠心:他通过“线上+线下”的双轨沟通机制,让设计变更无缝对接施工现场;凭借组织专家论证的智慧结晶,将踏勘成果转化为优化方案;以多方联动的工作艺术,化解工程建设中的“梗阻”。 他手中的施工蓝图逐渐化为现实——从纸面设计到山河间的战略布局,大坝的每一处肌理都凝聚着他的匠心。 深夜不眠校毫厘,匠心细琢筑精工 2025年初,石马潭水库建设现场迎来了最关键的攻坚期。这座设计总库容4432万立方米、肩负着连通东阳水系重任的水利工程,正面临汛期前的大考。在“大干一百天确保安全度汛”的红色标语下,数百名建设者与时间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 凛冽的寒风里,项目技术副总工黄连能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始终伫立于“大干一百天”攻坚热潮第一线。 同事们说起他,话语中总透出同样的敬佩:“他起得早、睡得晚,干什么都拼尽全力,一定要做到最好。” 大干期间,黄连能每天踩着结冰的施工便道巡查现场,防滑鞋底与冰面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混凝土浇筑现场,他仔细把控着每个施工环节,冻得通红的手指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所有信息都被他仔细收集,带回办公室深研至透。 当最后一缕余晖斜斜地穿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在摊开的施工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黄连能才会揉揉发酸的眼睛,将视线从电脑屏幕上移开。 窗外的灯光次第亮起,而他的工作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办公桌上,一摞摞文件整齐地码放着:施工方案、设计通知单、地质勘测数据、混凝土配合比记录……每一份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便利贴,记录着这个工程成长的年轮。 他翻开最新的施工图,在台灯下核算着白天的每一个受力参数,用红笔在几个关键参数上做着标记,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电脑屏幕上,AutoCAD的界面还开着,大坝溢洪道的三维模型正在细微调整,每一次鼠标点击都决定着明天施工现场的钢筋走向。 灯光下,他的身影如雕塑般沉稳,专注而坚定。而窗边的夜色,是他最忠实的见证者。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或许正是他奋斗姿态的最佳注脚。 躬身耕耘绘新卷,薪火相传续华章 黄连能既是运筹帷幄的工程将领,又是诲人不倦的行业导师。 面对项目部里一张张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俯身指导:CAD图纸前,他指点着年轻人矫正每一条多段线;施工现场里,他蹲在钢筋骨架上讲解受力分析。那些被红笔圈画的施工方案,那些沾满泥浆的规范手册,都成了最生动的教材,也为他留下手把手教导的温暖刻度。在他的带领下,“传帮带”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施工现场的实操教学,是深夜办公室的倾囊相授,更是“做事先做人”的品格熏陶。 当省里的质量专家带着厚厚一摞规范文本走进项目部时,他早已组织好职工整齐落座。 专家逐字逐句给大家讲解条例,他立即示意年轻技术员们做好笔记:“大家注意,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今年已更新至2025版本,现在的质量验收要以最新版本为标准……” 枯燥无味的规范在他的匠心实例中变得生动,同时他不断与专家进行质量研究探讨,为员工树立“勤学好问”的榜样。课后他立即组织“质量规范课堂”活动。让技术员们轮流解读规范条款,对照规范检查施工质量。那些被翻得卷边的规范手册,记录着无数个青灯黄卷、孜孜以求的不眠之夜。 面对青年员工对他的感谢,黄连能却只是摆摆手:“我哪算什么导师,不过是多摔过几个跟头罢了。平凡的工作重复千万遍不出错,就是真本事。” 而最动人的画卷,正在这无声的耕耘中悄然铺展:当初那些懵懂的年轻面庞,如今已能在工程分部验收的关键时刻独当一面;一张张被烈日镀上黝黑光泽的脸庞上,自信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绽放;而他们执笔的手,正描绘着工程建设的新蓝图。他们手持图纸,目光锐利,精准捕捉着施工中的细微偏差,那份沉稳与笃定,正是薪火相传最动人的注脚。 看着不断摸索、逐渐成长的后辈,黄连能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感慨道:“我也是这样摸爬滚打过来的,总有一天,这些年轻人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知识的火种在年轻一代手中传递,严谨的作风于平凡岗位扎根生长,这便是这位工程将领与行业导师心中最甘醇、最无上的喜悦。 阳光下的水库波光粼粼,倒映着黄连能的身影。在这幅新时代的“治水图”里,他经得起高温淬炼,耐得住岁月考验,用科技与坚守传承着“上善若水”的文明基因,在浙中大地蜿蜒的群山间书写着“水润民生”的壮美诗篇。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