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闻
|
|||||
|
|||||
在湖南黑麋峰的崇山峻岭之中,他曾顶着炎炎烈日仔细核对物资清单;在西藏如美的雪域高原之上,他曾踏着冰碴认真检查隧道支护;如今于浙江松阳的青山脚下,他正俯身丈量着平整完毕的场地。他就是刘希元——一位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潜心耕耘17年的“老兵”。 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副经理,从负责设备物资管理到投身项目综合管理,他用脚步丈量过12座水利工程的土地,用智慧攻克了无数施工难题,更用担当为企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 十七载攻坚,以匠心筑就水电丰碑 “水利工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刘希元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8年盛夏,刚从杭州省委党校结业的他,背着行囊奔赴湖南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旅程,让他疲惫不堪。然而,当他站在陡峭的斜井旁,望着这项国家重点工程时,眼中瞬间焕发出光芒。 彼时,他是设备物资科的一名技术员,每天天不亮就一头扎进工地。斜井砼衬砌滑模施工是项目的难点所在,安全风险极高,工人不敢施工,导致工程进度停滞不前。他跟着老师傅们攀爬斜井、测量数据,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滑模运行的参数以及工人的实操反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引水斜井砼衬砌滑模施工安全保护设施技术研究》顺利完成,并荣获集团公司三等奖。项目完工那天,看着“鲁班奖”的奖牌,他默默地将磨破的手套收进了工具箱——那是他水利生涯的第一枚“勋章”。 在官地水电站,他摇身一变成了设备的“大管家”。拌和系统、龙门吊这类“大家伙”的拆装与运行,容不得丝毫马虎。他带领团队扎根工地,为每一台设备建立“健康档案”,小到螺栓的松紧程度,大到电路的检修情况,都详细记录在册。 针对大型设备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这一痛点,他熬过了数十个夜晚,制定出32项设备管理制度,构建了“购置→调试→使用→维修”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那一年,项目设备实现了零事故,刘希元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领奖台上,他说道:“设备和人一样,你对它用心,它就会对你负责。” 到了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他又化身为“发明家”。上下连接公路不通,斜井轨道安装材料无法运入,工期眼看着就要滞后。他紧盯斜井,刻苦钻研,绘制出几十张草图,最终研发出“斜井轨道安装专用运输施工车和施工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同事们纷纷表示:“刘希元的脑子里,装着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传帮带教,以热忱培育青年骨干 “干工程不能只看眼前,得给年轻人搭建成长的阶梯。”2024年夏天,松阳抽蓄电站迎来了一批新入职的大学生。刘希元提前两天就前往宿舍检查,仔细查看生活用品是否完备、房间安排是否合理,甚至贴心地在每个房间放置了两盒藿香正气水。 等年轻人安顿妥当,他换上那双磨得发亮的劳保鞋,笑着说道:“走,我带你们熟悉一下‘新家’的各个角落。” 从办公区前往施工现场,他们穿过刚刚平整好的施工便道,车轮碾过碎石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就像最为熟稔的“向导”,介绍道:“这里是未来的办公区,地基已经打好了;那边正在搭建的是材料仓库,月底就能投入使用;大沙堆那里是我们的弃渣场……” 到了砂石系统和拌合系统的施工现场,他看到一名新职工站在现场施工讲解队伍的末尾,盯着散落的设备发呆,眼中满是迷茫。他放慢脚步走过去,说道:“是不是看着有些迷糊?这可是咱们工程的‘粮食加工厂’——砂石系统和拌合系统。”接着,他指着破碎机的进料口,将手掌比作石块的形状,做出往里“倒”的动作,说道:“你看这大嘴巴,到时候大石头从这儿进去,‘咔嚓’一下就碎成小块了。”随后,他又转向不远处的筛分机,指着网格状的筛面说:“那家伙就像个大筛子,能把石头按照大小分堆,需要哪种尺寸,直接去对应的料仓拉就行。”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画,就像给孩子讲述童话般耐心。 松阳的山坳里,日子过得单调乏味,刘希元时常担心大家会感到烦闷。在生活区域规划建设之初,他就把活动室纳入了整体布局。乒乓球台刚安置妥当,就有人举着球拍喊道:“刘书记,来一局!”他挽起袖子欣然应战,尽管球技并非十分高超,但总能稳稳地将球回击到对方球台上,逗得年轻人哈哈大笑。 “教导年轻人不能怕麻烦。”他常常对老员工这样说。 有人说他“傻”,他却笑着拍拍对方的肩膀,说道:“企业要实现发展,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我这点本事,只有传承下去才更有价值。我们当年也是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如今把本事传授给年轻人,项目才能顺利承接、高效推进。” 夕阳西下,他的身影与年轻人的身影交叠在活动室的窗沿上。台球撞击时发出的清脆声响、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远处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在松阳的山谷里奏响了一曲最为鲜活的乐章。 精研重器,以精工护航超级装备 身为松阳抽蓄电站设备物资分管领导,刘希元深刻明白高升门机与竖井掘进机这两大“超级装备”是推动项目进展的核心支撑——前者是十二局参与研发的、行业首台吊装高度达658米的“空中巨臂”,后者是总重482吨、需在百米竖井内完成拼装的“地下先锋”。从设计图纸落实到现场实践,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他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程跟踪、亲力亲为,将设备物资管理的专业能力与统筹全局的领导担当,融入每一颗螺栓、每一道焊缝之中。 面对高升门机的“焊接关卡”,他多次协同监理、业主前往生产厂家,严格把控焊接精度与整体进度。这台门机的焊接工艺极为复杂,焊缝精度直接关乎后续高空吊装的安全。倘若厂家在焊接过程中缺乏全程监督,极易出现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刘希元与监理、业主一同深入厂家的焊接车间。与此同时,他还会定期与厂家就生产进度进行沟通,针对零部件加工周期、焊接工序衔接等问题及时交流,避免因某一环节滞后而影响整体交付,最终确保所有焊接部件均达到设计标准。 部件达标后,超宽超大部件的运输又成了“拦路虎”。前往项目部的途中多山路,普通货车通行都需格外谨慎,载着门机大部件的特种车辆更是举步维艰。刘希元积极组织召开路线研讨会。设备运输当天,他提前到达关键交通节点等候,全程跟随运送车队,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同时叮嘱驾驶员注意车速以及部件的固定情况,确保所有大部件安全运抵项目现场。他一路紧跟、全程盯守,直到最后一辆载着门机部件的车辆安全驶上调压井平台,才松了一口气。 而竖井掘进机的“落地之战”,更凸显出他的精细与统筹能力。这台价值高昂的精密装备,每一个部件都如同“心脏瓣膜”般关键,稍有损坏便可能造成百万级的损失,并且需要在近百米深的竖井内完成拼装,难度堪比“高空穿针”。作为分管领导,在安装启动前,他多次参与专项方案评审与优化会,会上积极提出优化建议,力求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高升门机的“空中攻坚”到竖井掘进机的“地下突破”,刘希元始终凭借分管领导的统筹智慧,串联起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的全链条;以水利人的赤诚坚守,把控着每一个毫米级的细节。那些重达数百吨的钢铁巨器,不仅是松阳抽蓄电站向前推进的“硬核支撑”,更见证着他“把项目当自家事、把设备当兄弟”的担当。 从黑麋峰的斜井到松阳的掘进机旁,17年的时光在他的鬓角留下了细密的皱纹,却未能磨灭他对工程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当有人问他:“天天围着设备、工人等这些事情打转,累不累?” 他总会望向工地的深处,认真地回答:“设备是工程的骨架,工人是工程的血脉,哪一样都不能松懈。”月光洒在拌合站的钢架上时,他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桌上,被红笔圈出了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掘进机相关资料飒飒作响——那是他为松阳抽蓄电站写下的,又一段坚实而有力的注脚。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