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企业要闻

【工程通讯】龙潭筑坝嵌安澜 首仓浇筑启新篇
——龙潭水库拦河坝工程第一仓混凝土浇筑纪实
来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公司 作者:李欣蕊 摄影作者:梁都 时间:2025年9月19日 文字大小:【      

“开始浇筑!”

9月17日19时30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水电十二局承建的浙江常山龙潭水库项目大坝基坑内,第一车混凝土缓缓注入仓面,标志着这座肩负防洪、发电、供水、生态重任的民生工程正式进入混凝土施工阶段。

这看似普通的“第一仓”背后,却是项目团队与复杂地质、雨季干扰、场地限制等重重挑战搏斗的数百个日夜——从迁改处理的“时间账”到雨季开挖的“泥浆战”,从狭窄场地的“腾挪术”到机械开挖的“精准秤”,每一步都镌刻着建设者的智慧与韧性。

奠基:迁改处理与雨季赛跑,拼出工期主动权

龙潭水库大坝位于南门溪支流龙潭溪峡谷段,涉及大量迁改工作,这成了工程建设的“第一道难关”。

面对这一困境,项目团队立即成立协调组,创新采用“边协调边准备、边清表边储备”的同步推进模式:一方面,组建协调配合组,拿着测量设备帮助村委进行林地、耕地测量分户,并跟踪协议签订;另一方面,提前完成导流洞进出口结构,待具备节流条件后提前启用导流洞导流,为大坝开挖干地作业创造条件;同时,瞅准空档,集中力量完成坝肩4000余平方米的清表硬活——杂木一根根清出去,碎石一斗斗运走,为后续开挖抢出了金贵的时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项目施工准备像满弓的箭般往前冲时,雨季裹着乌云突然杀到。南门溪作为雨源型山区河流,水位暴涨暴落特征显著,今年入夏以来已遭遇6轮强降雨,河道水位最大单日涨幅达2.1米。

“雨季开挖,每一步都是硬仗。”项目总工站在基坑边,目光如炬。

面对雨季,项目部没有慌乱,而是拧成了一股绳,一边调整施工组织,将非关键线路工序后置,集中力量攻坚大坝基础开挖;一边建立“雨情预警-机械调度-应急排水”联动机制,对现场临时涵管桥每1小时巡查一次排水情况,排水不及时挖开,洪峰过后马上恢复,确保雨停即复工。

项目部就这么“抢晴天、战雨天”,机器连轴转,人也连轴转,雨一停,焊花就溅起来,挖机就轰隆隆响。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将工期压缩至60天,大坝基础开挖按计划提前5天完成,为混凝土浇筑赢得了关键窗口期!

破岩:机械开挖与工序衔接,啃下地质“硬骨头”

如果说迁改处理与雨季是“外部考验”,那么大坝基础的地质条件则是“内在挑战”。

基坑开挖区域的岩体是弱风化灰岩夹泥质页岩,岩层破碎如“千层酥”,最小节理间距不足3厘米,首次尝试微爆破便引发小范围坍塌,威胁周边已完成支护的边坡安全。

“这里岩层破碎如此严重、设计边坡这么陡,爆破可能引发更大的连锁塌方,绝对不能再用!”技术总工的话让团队果断放弃爆破方案,转而采用“全程机械开挖+分层分段精细作业”的“笨办法”。

所谓“笨办法”,实则处处透着巧思:施工中将整个开挖区分成4个高差15米的水平层,每层再按30米一段精细划分作业单元,严格遵循“开挖一级、锚喷支护一级、验收一级”的工序衔接流程,像切蛋糕似的分得明明白白。

然而,工作面狭窄得仅能容纳2台挖掘机平行作业,弃渣运输更是一大难题——道路需经过下游居民聚居区,夜间禁止大型车辆通行。白天运输能力有限,夜里渣料堆积会影响次日开挖。为此,项目部用4台挖掘机作为“摆渡车”,先将渣料按开挖分层逐层往下甩渣,转运至提前布置在河谷现有乡道边的出渣平台堆存区,待白天工作面支护时再统一外运。

更艰难的是持续降雨带来的边坡稳定压力。技术团队每日1次监测岩层位移数据,动态调整开挖层高,对易塌方段采用“短进尺、弱扰动、强支护”工艺,每开挖2米便立即喷射5厘米厚混凝土进行临时支护,为其套上层层“铠甲”。据统计,开挖高峰期日均出渣量超4000立方米,但从未因天气或地质问题发生停工。项目部用“24小时轮班、人歇机不停”的拼劲,以全程机械开挖的方式,在破碎岩层中“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面,较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开挖任务,创下“连续一个月单日进尺1米以上”的雨季破碎岩层机械开挖纪录,为混凝土浇筑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铸:昼夜不息与匠心协同,浇筑首仓“高品质”

大坝首仓混凝土浇筑前,项目部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组建“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与作业人员协同攻坚,全面清运基坑碎石、高压冲洗岩面,打造清洁坚实的优质建基面。严格执行基面处理标准,将起伏差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并按照“白毛巾擦拭不变色”的高标准,完成首仓350平方米基面的清理工作。通过日核对、周总结机制,将浇筑工序管理细化到天、责任到人,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

基础验收顺利通过后,大坝首仓混凝土浇筑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仓号面积达350平方米、模板安装精度要求≤5毫米、入仓温度须≤20℃”等一系列高标准要求,项目团队秉持“毫米级”工匠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在浇筑前三天,试验室已完成三组配合比优化试验,通过掺加粉煤灰有效降低水化热,并采取加冰拌和、预冷骨料等综合温控措施,将混凝土出机口温度严格控制在18℃以内,从源头上保障混凝土热稳定性。模板安装团队则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人工微调”相结合的高精度控制技术,全程跟踪调整面板位置与垂直度,确保其平整度误差始终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为混凝土成型质量奠定坚实的“模具基础”。

浇筑当日,施工现场的机械轰鸣声陡然升腾成壮阔的交响。8台混凝土运输车如钢铁洪流往复奔涌,将“建筑血液”源源不断输送至作业面;4套高频振捣棒似春雷震颤,让每一寸混凝土凝结密实。技术人员的身影穿梭其间,每半小时一次的坍落度检测、入仓温度记录,如医者把脉般精准,实时校准着施工的节奏;质检人员全程跟踪记录浇筑层厚、振捣时间、密实度情况,让每一步工序都留下可追溯的印记。

现场负责人表示:“首仓混凝土浇筑不仅是对施工工艺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的一次‘大考’”。

从第一方混凝土入仓到完成全部约350立方米浇筑量,项目部在6小时内连续高效完成作业,坚决杜绝施工冷缝,力争实现“零冷缝、零蜂窝、零麻面”的质量高标准,为大坝主体混凝土连续浇筑树立标杆、开好新局。整个浇筑过程组织严密、管控到位,项目团队以精湛的工艺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实现大坝整体工程质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潭水库,这座承载着“防洪屏障”“供水命脉”双重使命的综合水利枢纽建成后,可显著提高水库下游沿线防洪能力,使南门溪常山县城区段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减轻常山港干流防洪压力,切实保障常山县供水一体化区31.9万人的城乡供水和1.51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年均向下游释放生态水量1376万立方米,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如今,龙潭溪峡谷间的施工机械仍在轰鸣,水电十二局的建设者们正以“首仓”为新起点,向着“2026年4月30日大坝浇筑到121.0米高程,2027年5月31日下闸蓄水”的目标全力冲刺。未来,这座镶嵌在青山间的“民生之坝”,必将成为守护常山百姓安宁的“幸福之源”。

【打印】【关闭】